經常看到這樣的比較表格,說黃豆比肉類的蛋白質高,因為每100克黃豆類的蛋白質含量為36克;肉類為20克……
呃……這裡面問題很多……
01
首先,這100克黃豆是乾重還是濕重?顯然100克乾黃豆比100克濕黃豆蛋白質的含量要高。
查一下營養價值的公共數據庫,我們會發現,每100克乾黃豆大約含36.5克蛋白質;而100克濕黃豆含13克蛋白質。
同樣,比較不同食物的其他營養素含量,如鈣、鐵、維生素C等等也面臨同樣的問題。
所以重量並不是比較食物營養素多少的最好載體。
那麼什麼是最好的載體?
熱量!
一個原因是,食物的熱量不會因為它的存在形式(乾/濕)而改變;另一個原因是,我們每天的熱量攝入,相對於每個人的身體特徵和生活方式是相對固定的。
基於這些特點,營養學家提出了「營養密度」的概念:營養密度=營養素含量/食物熱量
也就是每100千卡的食物含有多少某種營養素,比如蛋白質。
02
但是蛋白質不等同於營養。
蛋白質僅僅是眾多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中的一種。除了蛋白質,很多營養素,尤其是微量營養素,對我們的健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蛋白質崇拜導致了其他營養素攝入的嚴重失衡,和很多現代的健康問題。
因此比較食物的「營養」要把所有的營養素都考慮進去,然後除以食物的熱量。
於是美國的營養學家Joe Furlman醫生發明瞭綜合營養密度指數ANDI的概念。
ANDI 根據眾多食物每千卡提供給身體營養素的多少排列食物,並且使我們可以直觀比較不同食物的營養密度。
03
根據食物ANDI指數,Furlman醫生列出了這張表:
從這張表中我們看到,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是生綠葉蔬菜和其他綠色蔬菜;其次是非綠色非澱粉類蔬菜。
下面是豆類、水果、澱粉類蔬菜、全谷、堅果種子。
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優先選擇的高營養密度的食物。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,就是它們都是植物性食物。
往下走包括魚蝦肉蛋奶。這些食品的熱量高,營養低,按定義屬於垃圾食品。垃圾食品還包括精制穀類、精制油、精制甜品。
所以,素食不一定健康;但是健康要吃素。
04
營養密度的概念獲得營養學界的廣泛認同,也被很多研究所驗證。
美國國家健康營養研究比較了肉食者和素食者營養素攝攝入。結果發現,所有素食者的膳食纖維、維他命A、C、E、B1、B2、葉酸、鈣、鎂、和鐵的平均攝入均高於非素食者。作者得出結論,素食是高營養密度的飲食。
一天之中攝入最多營養素的有效方法是以蔬菜(尤其要包括深綠色蔬菜)、水果、豆類、和全穀類為基礎的植物性飲食。
回到開頭的問題,
豆類的營養遠高於肉類,不是因為每100克含更多蛋白質,而是因為更高的綜合營養密度。
圖文: 責任醫師協會 徐嘉博士
編輯:閃耀
-END-